Published on InterSystems Developer Community (https://community.intersystems.com)

主页 > 原创文章--医院数字化转型之数智底座建设思路(在陕西省数字医学数字化转型论坛上的分享)

文章
Michael Lei · 七月 1, 2022 阅读大约需 10 分钟

原创文章--医院数字化转型之数智底座建设思路(在陕西省数字医学数字化转型论坛上的分享)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非常荣幸有机会参加这次由中国数字医学杂志社组织的陕西省医院数字化转型研讨会。

IT这个行业很有意思,就是大家都很喜欢造词。这几年有一个词特别火,叫做数智化底座,很多厂商都先后推出了自己的数智化底座解决方案。结合最近对整个行业的一些观察,今天借这个机会,跟各位领导和老师探讨一下,医疗行业的数字化有什么特点,到底什么样的底座或者平台比较符合我们医疗行业,以及我们在建设数智化底座的时候需要考虑哪些问题。结合我们最近的一些观察和思考,有不当之处,欢迎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首先一点就是我们做任何工作,首先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第一个核心思路,我想数字化转型是为智慧医院服务的,归根结底,还是要通过数字化的手段,来实现医院的高质量发展。针对这一目标,国家卫健委制定了智慧医院发展的三大目标,就是智慧医疗、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我想说白了,无非就是让医院、医护人员以及我们的患者过的更好,提高我们治疗和护理水平、降本增效,同时能够让我们的患者得到更好的服务。所有的数字化建设,不管是平台还是应用,都应该围绕这一核心目标。

 

第二个核心思路,我们认为软件要为人服务。所谓的数字化转型,就是用软件来开展一切可以开展的业务,而软件是为人服务的,目的是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认知水平和实现我们仅仅靠人力做不了的事情。比如智慧医来讲, 我们比较熟悉的是我们的HIS、电子病历、临床系统等等,这类系统主要的用户/使用者是我们的临床医护人员,主要的目的一方面是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也是为了让医疗数据能够得以电子化的形式来永久保存,为支持临床数据的共享、交换、科研、监管等需求提供了数据来源。

而智慧管理的应用,更多是如何帮助医院,不管是院长还是科室主任等VIP客户了解自己的经营数据,以及根据这些数据来制定相关的管理决策,从而能够有效地控制成本和提高医院收入。

第三,目前我国医院数字化进程中亟需加强的,就是智慧服务。随着时代的发展,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支撑我们公立医院发展的几个核心要素,无论是大型医疗设备、医护人员数量、手术床位还是药品耗材物资,随着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分级诊疗、医保政策、疫情等多种时代原因的综合作用,这些要素能够给医院带来的边际收入会逐渐递减,未来医院的收入增长,一定是通过数据要素驱动和数字化的手段,将医院服务从院内延展到院外,延展到患者的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以及随之带来的各种增值服务收入。这种服务一定是数字化的,更多是通过类似我们现在经常使用的手机APP来交付和实现的。

 

第三个核心思路,我们认为底座是服务应用的,应该根据我们的数字化应用的类型,来决定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底座,而不是为了配合底座来取改变应用。现在行业内普遍有一种“唯技术化”、“赶时髦”的误区,不管做什么样的应用、实现何种业务,都说要云原生、微服务、分布式,怎么时髦怎么来。但是我们认为,底座或者是基础软件是服务于应用的,如果底座不能适应应用,或者说费了很大的力气改造底座而应用却没有改善,则是本末倒置,舍本逐末。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就像我们做饭一样,如果家里只有3-4口人,有一口普通的锅、炉子就够用了,没有必要非要去整一口给100人做饭的锅和炉子,或者非要整100口小锅,小炉子,还是同样做3-4个人的饭,还是同样做那一碗羊肉泡馍。同样道理,如果是同一类型、同样功能的应用软件,如果只有500个人用,有个能支撑1000人用的底座就够了,非要搞个给10万人用的底座,不仅意义不大,而且浪费有限的投资。

 

那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看三类应用的特点,以及他们各自对底座有什么要求。

比如智慧医疗类的应用,主要面向医护人员,以数据的录入、增删改为主,这类系统的业务量,比如说每天的门诊量、检查量、手术量相对是比较稳定的,那么对于平台来讲,我们更多的需要是安全、稳定、高可用、性能等这些特性,SLA要求非常高、不能宕机或者随意的停机;

对智慧管理来讲,这一类主要是分析型的应用,这就不仅需要平台支持海量的数据存储与管理,也能支持医院或者厂商满足院长或者管理层的很多不管是常规还是临时性的数据分析类需求,比如说院长今天想看一个之前新的分析指标,或者监管部门临时增加了一些上报的指标,是否能够很快速的在智慧管理的应用里实现出来,这些都是平台或者底座需要具备的能力;

智慧服务类的应用,这类业务主要面向患者,这些都是比较典型的互联网化的业务,通过手机app、小程序等来交付和实现,业务量变化弹性很大,也要随时快速推出各种不同的创新业务,这时候对平台的要求就是要支持云原生、弹性扩展、容器化、快速集成、快速交付等等特性;

上面是从技术视角来看我们医院数字化转型需要什么样的平台支撑。下面从管理视角来看一下医院数字化的现状,以及针对这些现状我们在建设数智平台时建议采取的应对策略和思路。我们观察到整个医疗行业数字化有以下六个主要特点。

特点与思路一 医疗行业是个强监管的行业

医疗行业有着非常严谨和严格的行业标准和监管要求,以及大量的、数据共享交换的需求,这一点是任何其他行业所不具备的,因此,我们在建设数智底座时一定要考虑平台本身需要满足医疗的这些行业标准和要求,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互联互通、电子病历、HL7、IHE等等,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要求。

特点与思路二  医疗行业是业务最复杂的行业,没有之一

我们说没有哪个行业的业务有医疗行业这样高的复杂程度。医院从来都不是一个单一业务,不管是大型综合医院,还是专科医院,基本都是一个科室一种业务,现在我们讲的单病种,或者DRGs,就变成了一个病种一种业务,还有很多复杂病、罕见病是一个病多个业务模式或者混合模式,比如说MDT等等;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说IT的技术其实很好掌握,不管是编程还是数据库,但是对医疗业务,尤其是电子病历的理解与认识,没有个10几20年的经验是没有办法沉淀下来的。因此,IT工程师好找,而医疗行业行业经验和业务专家不好找。因此医院在建设数智平台时,还是应该选择对医疗行业有长期积淀和丰富经验的合作伙伴,并且尽可能地向国内外顶级医院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而不是仅仅从IT的能力来选择合作伙伴和底座;

电子病历数据模型示意图

特点与思路三  医疗数据利用水平亟待提高

尽管有不少医院都花了不少钱建设了数据中心、CDR、ODS等等系统,但是不管临床还是科研部门,对医疗数据利用需求与我们的系统或者平台支持的差距还非常大;比如说,医院最重要的数据资产之一,就是大量的患者的病历文档、检验检查、就诊记录等等,比如CDA,但是CDA文档比较大也比较重,很难进行深度利用,如何从整体样本中发现规律,如何进行科学分组,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等等,这些都是比较难实现的,我们最近就在尝试利用国际上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国内还刚刚起步的HL7 FHIR 标准来做CDA文档的转化和解构,将CDA文档转化为更好利用的FHIR资源,来支持医院做更多的创新性数据应用。FHIR是英文快速医疗互操作资源的翻译,把CDA转换成FHIR之后,我们就可以把难以利用的文档数据转化为临床、科研、患者都可以轻松利用的结构化数据,从中发现疾病和患者规律,开展真实世界研究或者指导临床开展“精准医疗”或者类似网络购物体验的临床医疗方案推荐等等,帮助医院真正盘活数据资源,把资源变成资产,有效服务与临床、科研等业务需求。

特点与思路四  信息部门人员配置不足vs纷繁复杂的技术栈--少就是多

从整个医疗信息化行业来看,信息部门的人员配置是远远不足的,从医院的信息科到我们的服务厂商,从主任到项目经理,到厂商的研发、实施技术人员,整个医疗信息化行业的从业人员工作负载基本都处在一个饱和甚至过饱和的状态,针对这种情况,在医院数字化平台的技术选择上,我们应该采取“少就是多”的策略,选择尽可能少的技术和产品种类,或者说一体化的技术架构,用一套技术体系来支持多种业务应用的实现,从而降低管理和学习成本。

 

 

另外希望跟大家讨论的一个问题,就是在金融、零售、互联网行业十分普遍的基于开源架构的数据中台是否适合医疗行业?无可否认的是,开源技术的兴起为整个IT行业、包括传统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创新,但是同时开源软件也有发展过快、技术路线分散等特点,比如全球现在有超过100万个开源社区,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粉丝和市场,那么作为医院的信息部门和信息化行业的厂商应该如何选择?今天选择的技术会不会很快就过时了,技术支持如何延续?更不要说开源软件学习成本和人员成本都很高,以及这些技术如何能够在医院成功落地,实际的案例效果和投入产出如何,这些都是我们作为从业者需要考虑的显示问题。

互联网基于开源技术的数据中台真的适合医疗行业吗?

特点与思路五  有限的数字化资金预算vs高额投入的需求--集中优势兵力,逐个消灭敌人

伴随着人员投入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我们的资金投入问题,今天正好是建党101年的大喜的日子。1946年9月16日,毛主席在距离咱们西安300多公里的延安写下了《集中优势兵力、逐个消灭敌人》的重要文章,为我们全党全军最终迅速战胜敌人指明了方针和原则。如果把兵力比喻成我们的信息化投入,把敌人比喻成我们要解决的业务问题的话,我觉得这个方针同样适用。

过去由于历史原因,在每年或者总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很多医院采用撒胡椒面的方式,经过多年的积累,建设了很多单价不高的系统,少则几十个,多则上百个;面对几十个厂家,1百多个系统,如果算下总账,不仅建设成本没少花,而且集成、运维、沟通等管理成本也都非常高,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因此,越是在整体预算有限的情况下,我们越是可能需要学习毛主席的策略,把有限的子弹和资金,相对集中地进行投资,来满足尽可能多的数字化需求,也许是能够让我们医院信息化迅速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的更有效的策略。我们也欣喜地观察到,越来越多的医院意识到这一点,开始把有限的预算进行相对集中,通过一个规模大一点的项目来尽可能地解决更多的问题,很多厂商也开始推所谓的一体化平台,也是这种思路。

特点与思路六  医院数字化--无止境的旅程/没有终点的长跑

最后一点我想指出的是,医疗行业不管是医院本身,还是数字化转型,本质上都是一个长跑型的业务模式。横向来看,全世界范围内百年的企业屈指可数,但是百年甚至百年以上的医院却比比皆是,或者说是正当年。我们在刚开始的时候就提到,数字化转型是为智慧医院服务的,只要医院的临床、科研、管理和服务一天不停止发展,数字化的支撑就没有尽头的那一天。因此,对医院来说,数字化转型更像是一个没有终点的长跑,最重要的是跑了多远,而不是跑得多快。对底座来讲,更加需要一个相对稳健的技术路线,以及长跑型的陪跑者作为我们数字化转型和底座建设的合作伙伴。

InterSystems--40多年只做一件事,助力客户成功,做医院数字化转型的终身陪跑者

最后介绍一下我们公司,我们公司创立于1978年,是我们创始人当年和麻省总医院的几个医生一起,从亲自写第一行代码开始,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我们可能是全球医疗行业历史最悠久的平台软件公司。 经过40多年的发展,复旦百强榜中40%的医院、全美排名前20的医院、以及全世界、全国数百家不同等级的医院都在用我们的软件支撑他们的核心业务。之所以能够得到这么多客户的认可,我想主要原因还是我们长期深耕行业,专门为医疗行业打造了全球唯一一款医疗版数据平台,集中了医院数字化转型所需要的几乎所有的底层技术,并做了深度集成和优化,我们的逻辑就是通过一套软件,来满足医院在数字化转型过程针对数智底座的几乎所有需求,包括支持复杂的医疗业务与医疗行业的标准、多模型、互操作性、混合事务-分析处理、高级分析、API、混合云、容器化、分布式等等。最后一点我想说的,我们在国内从事医疗信息化20多年以来,最深的体会就是我们长期坚持做一件事,就是踏踏实实的做好我们的技术和产品、做好我们的服务、帮助客户解决问题,获得了最宝贵的东西,也就是客户多年的信任。未来我们希望能把这一件事坚持做下去,服务好我们的医院和合作伙伴,继续为医疗数字化服务下一个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以上就是我今天的分享,谢谢大家!

#InterSystems 业务解决方案和架构 #数据模型 #InterSystems IRIS for Health

源 URL:https://cn.community.intersystems.com/post/%E5%8E%9F%E5%88%9B%E6%96%87%E7%AB%A0-%E5%8C%BB%E9%99%A2%E6%95%B0%E5%AD%97%E5%8C%96%E8%BD%AC%E5%9E%8B%E4%B9%8B%E6%95%B0%E6%99%BA%E5%BA%95%E5%BA%A7%E5%BB%BA%E8%AE%BE%E6%80%9D%E8%B7%AF%EF%BC%88%E5%9C%A8%E9%99%95%E8%A5%BF%E7%9C%81%E6%95%B0%E5%AD%97%E5%8C%BB%E5%AD%A6%E6%95%B0%E5%AD%97%E5%8C%96%E8%BD%AC%E5%9E%8B%E8%AE%BA%E5%9D%9B%E4%B8%8A%E7%9A%84%E5%88%86%E4%BA%AB%EF%BC%89